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分析
刘晓滨
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章,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走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省级层面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阶段与实际,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责任,进一步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2012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明确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提供生态产品是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们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二是通过生态文明市县建设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一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完成约束性指标的总量削减任务。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维护生态安全。第二要把握环保重点问题。加大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力度。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治理试点。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开展污染土壤风险管理和恢复治理。防范环境风险,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物,公平地享有环境权益。第三农村环保工作作为环境保护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继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加大连片整治力度,有效遏制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第四要落实好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合理国土资源开发布局,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我们取得的成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要求,可以看作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工作起点。在推进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事实上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的任务落实到这几个体系的建设中,贯穿于整个生态建设过程之中。
四是构筑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更多地区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生态文明建设在指标体系有待形成、推进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生态文明理念尚待普及的情况下,让一些地区先行先试是十分必要的。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表明,试点在进一步提升各地生态市、县、区建设成果、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模式、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加大环保投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构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第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黄土高原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努力提高林草植被盖度,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水水质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大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从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动形成多种形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提高循环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第三,努力优化消费模式。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绿色环保消费的意识深入人心,抵制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强化节水节电措施,积极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第四,加大集镇供水、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沼气建设、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灌区节水改造等基本建设投资,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等。第五,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作者单位:省委党校)